这已是我第三次下到三削平台,相比起前两次冬季到来的肃杀,显然这一次“欢迎”我的场面要更热闹一些。冒头的青草,随风摆动的野花,跳跃在崖壁的岩羊,以及那已然喧嚣的戈壁滩,都在迎接着我这个不太熟悉的客人。
“三削平台”,是川藏公路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田妥村至根要村段(业拉山沿怒江越岭)项目三削1号隧道和2号隧道施工区域附近山谷之间的一片平地。
说是平地,只是因为在崇山峻岭之间,难得这片开阔地带,具备建设项目驻地、搅拌站等设施的条件。然而要到达三削平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自海拔3200米的国道318旁的小村庄一个几乎无人能发现的角落,进入一条颠簸的小路后,沿着一条便道继续驱车攀爬,骤然间爬升至海拔4400米的山顶,再沿着山崖一路下降至海拔3100米的地方,我们才能到达这里——三削平台。
蜿蜒曲折的33公里便道,缠绕着117个回头弯,其陡峭程度远远超过仅有一条山谷之隔的“怒江七十二道拐”。如此险峻的一条小道,则是项目后续施工保障的生命线。
而这条小道,就是三削便道,为了打通本项目中段无人区隧道群作业面而建设的施工便道。每一次穿行,都让我有一种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的感觉。
原本项目团队的想法是沿着工程主线直接将便道修到三削1号和2号隧道附近,这样做直线距离很近,然而沿途千沟万壑,陡峭险峻,项目曾经尝试修建但因风险太大、工期不可控直接放弃。绝处逢生,大家继续寻找勘察、分析、研讨通向三削工区的便道方案,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这段177道弯的33公里便道的诞生……
思绪翻飞之际,一抹耀眼的黄色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。那是一株带刺的灌木,骄傲地扎根在这高山戈壁之上。骆驼刺?黄牡丹?狼毒花?黄刺玫?翻遍脑海都找不出对应的植物名称。手机图像识别,给出多种答案,对照网络百科,也很难确定她的准确名字。随着清风,花瓣微微摆动,仿佛在和我轻声呼唤。
回过神来,测量部的同事已架好了仪器,开始了新一轮的复测工作。无人区里昼夜温差极大,在秋末冬初,夜晚穿上厚棉袄,中午可能就是高热巨晒的天,把皮肤晒得生疼。而这些测量员们则在三削工区奔波于各个点位,精准测量,3个小时的任务就那样默默地完成,时间对他们来说仿佛过得很快。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起眼,就如同不远处的小花,始终安静无声,点缀着高原大地。
站在三削平台上仰望,可见业拉山的皑皑白雪,它是如此的神秘而圣洁。往返于318国道的游客们在惊奇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际,中国交建的建设者们,也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与自然抗争。他们,要将原318国道路段进行优化,通过新建隧道群和桥梁、路基,绕过险峻的“怒江七十二道拐”,让318国道的通行更加高效。到那时,进藏的人们不必再走这条充满的风险、坡陡弯急的道路,而是通过新线路穿山越岭,一路畅行。
如今,在G318线提质改造工程战线上,怀揣激情和梦想的中交人,正在用双脚丈量着无人踏足的土地,用汗水浸透高山冻土。他们,都是普通的人,如同那不知名的黄色小花,共同点缀在雪域之上,为“两路精神”注入新的时代内涵,也为高原的未来谱写伟大的赞歌。(潘卫)